12月10日,記者從沿灘區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獲悉,第三屆沿灘區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經過層層推薦、資料審核、評委會投票等環節,現擬推選出第三屆沿灘區十大道德模范候選人10名,道德模范提名獎候選人10名,于12月10日至12月15日進行集中公示。
第三屆沿灘區十大道德模范候選人
助人為樂道德模范
趙學武,男,1924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離休干部,現享受正廳級待遇。1944年8月參加八路軍,先后擔任自貢市郊區委(現沿灘區)常委,組織部部長(沿灘區第一任組織部部長),郊區人委副區長,自貢市農科所支部書記、所長,郊區監委副書記、書記,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趙學武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奉獻了青春和智慧。他時刻關注黨的建設事業,心系人民群眾冷暖,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事業、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會愛心活動,他固定拿出自己兩個月退休工資捐贈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目前為止,累計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捐款近6萬元,先后幫助8名貧困學生完成中小學學業,把愛撒滿無數個貧困家庭。榮獲自貢市跨世紀杰出老人、自貢市社會扶貧十佳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周偉,男,1976年10月出生,自貢市青年聯合會委員、民主建國會會員、沿灘區政協常委,沿灘區餐飲美食協會會長、自貢市鹽幫餐飲協會副會長、自貢九七七愛心公益協會副會長。投資并管理6家省市建材、餐飲有限公司,解決就業崗位2000余個。連續8年精心組織并親自參與了“黃絲帶愛心送考”活動,多次組織并親自參與了地震救災援助、敬老助殘、關愛留守兒童及幫扶貧困大學生等活動。還策劃、組織、參加了無數次大型愛心公益活動,在服務社會、弘揚互助風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20年疫情期間,更是將公司的快餐車改裝成疫情宣傳車,這個“大喇叭”到幾十個場鎮循環往復地走街串巷,將防控最強音傳到了千家萬戶。
見義勇為道德模范
馮鈴,男,1995年9月出生,共青團員,沿灘鎮詹井村居民,自井學育教育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體育教練。2020年8月25日上午,一名年輕女孩翻越毛家壩“網紅橋”護欄,縱身跳入釜溪河。大橋下,一位正好在岸邊的年輕小伙子飛身跳下四五米高的河堤,向被水流沖走的女孩奮力游去,并不斷將其拉向碼頭。這位小伙子就是馮鈴。監控顯示,事情發生在當天上午9點33分,正在橋下上課的馮鈴聽見有人落水,回頭一看,女孩已經順著河水漂向了下游,他不顧自己400度近視、戴著眼鏡且兩天前還在醫院里輸液,如一支離弦的箭沖了出去。馮鈴拖著落水女孩靠近碼頭時已筋疲力盡,好在女孩成功獲救,上岸后很快被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接走。而馮鈴休息片刻,在附近飯店簡單沖洗后,又趕回學校繼續上課。
曾遠,男,中共黨員,1988年9月出生,瓦市鎮榮鑫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2020年1月17日下午1時,曾遠在與區扶貧開發協會的同志們前往方灣村8組慰問貧困戶返回途中,路經方灣村6組時,看見一位老人突然跌倒在公路旁邊,口吐鮮血和白沫,陷入昏迷、不省人事,一旁僅有幾位的老人,正束手無策。同行的同志紛紛上前詢問情況,并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曾遠利用學過的急救知識為老人進行心肺復蘇,清除老人口中的鮮血和白沫,直至老人家屬和救護車趕到才離開現場。曾遠曾獲自貢市返鄉農民工致富能手、全市返鄉創業扶貧之星、全國“雙帶”農村致富青年先進個人、沿灘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先進個人、沿灘區向上向善好青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誠實守信道德模范
蔡長壽,男,中共黨員,1966年2月出生。黃市鎮紅旗村2組組長。蔡長壽自1986年退役后,回到家鄉從事蔬菜種植和經營,經營面積隨著經營效益和市場占有量的增長逐年擴大,雇傭的工人也由原來的幾人擴大到現在的每年用工近5000人次。本著做人為本、經營為末的理念,蔡長壽從不缺斤少兩、以次充好,得到了經銷商的認可,銷售模式也由原來“自己產多少自己零售多少”的模式,逐步轉變為“批發為主、零售為輔”的模式,產品遠銷到江浙、兩廣、兩湖、重慶等地。蔡長壽從不拖欠工人工資,以誠信為本,體恤工人,用思想和行動不斷影響著周邊的業主和群眾。曾榮獲市優秀共產黨員、首屆市十佳青年農民、市勞動模范、市農村優秀人才、省三聯示范黨員榮譽稱號。
賀伯輝,男,中共黨員,1952年10月出生,1970年開始在鄧關鹽廠公安科工作,2012年任鄧關街道鹽業社區主任,現任鹽業社區居民組長。在居民眼中,他是個熱心腸的人,不管是當主任還是居民組長,居民問事情、送東西、接孩子或孩子生病需要照顧、幫助空巢老人……他都主動伸出援手。隔壁老人史漆輝的兒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全由賀伯輝照顧。不管是購買油鹽柴米,還是半夜送老人上醫院,幾十年如一日,全因為老人兒子的一句拜托照顧他母親。賀伯輝堅守諾言,一堅持就是幾十年。直到2020年6月,老人癱瘓在床時,老人的兒子才把老人接到身邊照顧。他曾被多次評選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
敬業奉獻道德模范
牟媛媛,女,中共黨員,1988年10月出生。沿灘新城龍湖遠達社區黨總支書記。從事社區工作10余年,視社區如家,對事業充滿激情。特別是自2015年龍湖遠達社區試點建設自貢市首家“道德銀行”以來,她不斷探索創新,策劃志愿服務項目,吸引更多居民成為道德銀行的儲戶。解決了小區停車難、綠地亂種養、小區亂搭建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問題。開展了無償獻血、植綠護綠、文明勸導、防疫控疫等400余次志愿服務,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家政保潔等30余項免費惠民服務。2018年道德銀行工作法獲評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2019年,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刊發自貢沿灘道德銀行工作法,受到時任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尹力的親自批示,2020年榮獲全國創新典型案例。龍湖遠達社區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省十佳志愿服務社區”“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依法治社區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牟媛媛個人榮獲“省十佳志愿者”“全國最美志愿者”等榮譽稱號。2015年以來,接待省內外各級考察團考察道德銀行1200余次,為推進沿灘區道德銀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陳翼,女,無黨派人士,1968年8月出生,沿灘區生態環境局污防股股長,二級主任科員,工程師,區第七屆政協委員,區第十次、十一次婦代會代表,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沿灘分會理事,現負責環境監測站工作。她三十年如一日,在專業領域“勤懇耕耘”,現雖臨近退休,依然在一線勤奮工作。2019年,她組織參與了地表水、飲用水源、區域環境噪聲、城市干道交通噪聲等各類例行監測工作以及執法監測、監督性監測和委托檢測任務,出具各類環境監測數據10000余條,帶領團隊出具各類監測報告115份。2020年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為了保障全區人民的用水安全,她自告奮勇帶領監測站全體人員投身飲用水源監測一線,堅持每天采集、分析碾子灘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守護好轄區內群眾的“生命之源”,主動要求增加對全區5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頻次,更好地保障疫情期間的飲水安全。
孝老愛親道德模范
何正貴,男,中共黨員,1955年9月出生,黃市鎮敬老院院長。1979年,何正貴參加了中越自衛反擊戰,在一次搬運炮彈箱時被滑落的彈箱砸傷左腳,四根腳趾粉碎性骨折,被評為二等一級傷殘。1980年,何正貴從部隊復員回鄉,被安排到敬老院工作,后擔任院長,一干就是四十年。四十年來,院里先后照顧了180多名老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60多歲,80%以上患有疾病。更有智力障礙或癱瘓老人,每時每刻都需要人照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正貴把敬老院當成了自己的家,把老人當成了自己的父母。按照地方的風俗習慣,院里的老人非常看重生日和后事,何正貴就把每位老人的生日記在本子上,有人過生就組織全院聚餐祝壽。老人去世了,他就像老人的“兒子”一樣盡心盡力,先后為100多位老人辦理后事。
吳群書,女,1955年11月出生,王井鎮新民村村民。20多年前,吳群書的丈夫因故去世,從此她獨自撫養一雙兒女,照顧丈夫的父母10余年,為其養老送終。吳群書的婆婆病重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時,吳群書親自為其換衣喂藥、端屎倒尿,任勞任怨。不僅如此,她還主動擔負起照顧老公哥哥的飲食起居,二十多年如一日,洗衣做飯、生病住院均由她一個人承擔。凡是熟悉她的人都說:“群書在家沒有過一天舒坦的日子,成天伺候老人、伺候病人,站鍋頭、奔地頭,既干家務,又干農活,實在太累了。”但吳群書卻不這么認為,她認為干家務、干農活、伺候老人都是家人間的本分職責,天經地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群書用她柔軟的雙肩撐起了這個家的一片天。2017年,她被鄉親們選為魚塘村2組組長,村民不管大事小情,她都熱心幫助。
第三屆沿灘區道德模范提名獎候選人
助人為樂道德模范提名獎
詹倫君,男,中共黨員,1963年出生,黃市鎮水井溝村黨支部書記。他多次幫助村里的貧困戶,經常陪貧困戶余建華學習先進種養殖技術,并積極爭取鎮脫貧辦和農村信用社為余建華提供了授信5萬元的扶貧小額貸款,還以個人名義借款2萬元給余建華,讓余建華成功集中流轉了土地50畝。同時,他還幫助已脫貧的村民胡元紅在本村開辦了皮包代加工廠,吸納貧困戶10余人,傳遞“脫貧不忘其他人”的正能量。水井溝村村民劉德元屋內物品亂堆亂放,平時很少打掃衛生,詹倫君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為契機,用身邊“星級文明戶”的良好行為來感染他。現在,劉德元不僅把自己的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門前庭院還種上了蔬菜,整個人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被評為樂居大院的星級文明戶。面對水井溝位置較偏遠、無工業基礎的形勢,詹倫君抓住產業發展這條主線來助推脫貧。吸引企業業主在水井溝發展年出欄1萬頭的養豬場1個、有機蔬菜和花卉苗木種植900畝,農家樂2家,為全村脫貧、群眾增收提供保障,目前已幫助60余名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年人均增收4000元。
徐禮銀,男,1975年5月出生,沿灘鎮開元路社區志愿者。徐禮銀是專業電工出身,閑暇之時積極投身到社區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熱心為廣大居民提供服務,跑遍了樓上樓下的每戶人家。小區里,經常看到他那瘦小的身影。小區路燈損壞、電線短路時他挺身而出,不辭辛苦地進行著維修工作。疫情期間,他主動請纓參與了防控志愿服務、測量體溫、宣傳防控制度、外鄉人員登記、小區消毒、為隔離人員代購送貨等工作。“創文”期間,他協助社區清理衛生死角、雜物、“牛皮癬”等等。他是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但他的愛心行動卻感染著無數居民。
見義勇為道德模范提名獎
黃超,男,中共黨員,1989年3月出生,聯絡鎮江沖村臨時黨支部副書記。2018年9月5日晚上10點左右,黃超接到了江沖村韓某某電話。韓某某表示,當晚6時許,村民明俊開著三輪車與村民明述根一起去聯絡街,夜深后一直未歸,電話也處于關機狀態,尋找多次均無果。黃超立即梳理可能出現事故的路線,當晚10點40分左右,黃超在中心村的一個石場水池里發現了三輪車車頂,疑似為事故車輛。他立即通知兩位村民的家屬,并撥打了報警電話、急救電話和鎮政府值班電話等。由于石場有一米來高的積水,只能看見三輪車頂部,看不到事故人員,黃超只能猜測兩個事故人員在水里。黃超首先下水尋找,不多久就把明俊撈起來了,但已無生命跡象,明述根還沒有找到。直至凌晨1點多,在消防人員的配合下,撈起了明述根,但也無生命跡象。黃超將遇難者遺體送往殯儀館后,已是凌晨三3點。此外,黃超還曾獲鎮優秀單位工作者、區優秀共產黨員、區向上向善好青年。
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提名獎
謝世根,男,1953年5月出生,黃市鎮個體戶。2000年下崗后,謝世根在黃市鎮黃鎮鋪社區開了一家小店,主要銷售糧食種子和農藥,生意一直不錯,鄰里鄉親都愛找他買農藥和種子。作為文明商戶,謝世根以信譽求生存,靠質量求發展,建立了嚴格的商品檢驗及銷售臺賬制度,對所有商品進行嚴格審核、索證索票等。無論驗貨收貨,謝世根都親自上陣,每貨必查、每查必清,絕不允許一件問題商品進入店中。曾有顧客辦事時遺落了現金,謝世根發現后四處詢問,調監控、打電話,終于找到了失主。他時刻把誠實守信作為商店生存和發展的根本。
胡賢平,男,中共黨員,1963年4月出生,王井鎮黃桷村副支部書記,鎮黨代表、人大代表,王井建材有限公司法人。胡賢平在本村原有三家企業,其中兩家位于釜溪河邊。考慮到環保因素,他主動關閉了河邊的兩家企業,并投入數百萬資金進行整改。整改后的建材有限公司規模大,也符合了環保要求。平時的經營中,胡賢平始終遵循貨真價實、薄利多銷的原則,對一些經濟上暫時困難的村民,他主動賒欠商品給他們。村民經濟上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也盡量給予幫助。同時,他積極協調幫助異地搬遷戶發展產業,鎮黨委還將他的企業設立為農民工返鄉基地。
敬業奉獻道德模范提名獎
曾道群,女,中共黨員,1978年5月出生,聯絡鎮高灘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四川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她帶領村兩委加大項目和資源對上爭取力度,打包實施了“小農水”、財政專項扶貧、村道建設、“美麗鄉村”、一事一議等項目,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完善了全村“灌、排、蓄”水利體系,新建水泥路、便民道,新增變壓器、供氣管網、自來水主管網等。同時依托小農水、區級專項扶貧等項目,整治山坪塘、新建蓄水池、排灌溝渠、完善耕作道,有效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利用農民夜校、道德銀行、道德講堂等載體,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文化扶貧教育、生態養殖技術培訓等課程,累計超過200個課時,極大地提升了群眾創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截至2019年,當地已成功舉辦三屆玉寺山森林公園節,極大提高了高灘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她還積極聯系專家、老知青、成功人士等60余人為高灘村玉寺山生態公園的建設建言獻策。2017年,該村被評為省級文化扶貧村;2018年被市委表彰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高灘村農民夜校被評為自貢市農民夜校示范校。她2018年獲評聯絡鎮優秀黨務工作者、自貢市農民夜校名師;2019年獲評自貢市返鄉農民黨員治村能手,2020年榮登“四川好人榜”。
李建,男,中共黨員,1979年8月出生,沿灘鎮詹井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帶領村委班子積極抓好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等工作。依托農業生態觀光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發展思路,積極吸引成功人士返鄉創業。引進四川嘉寶農業責任有限公司,打造2600畝田園綜合體項目;引進自貢昌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年出欄8萬只肉兔養殖基地;流轉14組土地600畝,打造詹井印象現代農業園;引進四川銘皓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千畝大閘蟹養殖項目;引進四川好口碑根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千畝柑橘種植園。2017年,詹井村實現貧困村脫貧摘帽,2018年成功創建省級“四好村”,2020年成功創建省級文明村。該村村史館、家美共享超市建設獨具特色,鄉風文明治理積分獎勵辦法實施效果明顯,近兩年已接待省內外各級考察團考察鄉風文明建設100余次。他曾榮獲鎮優秀黨務工作者、市“治村能人”、省“優秀河長”等稱號。2019年12月,他宣講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畫面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
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提名獎
項家明,男,1950年10月出生,沿灘鎮開元路社區志愿者。2008年12月,項家明早年失去雙親的女婿徐永進因車禍造成了一級肢體殘疾,高位癱瘓,只能有胸部以上部位能自主活動。2013年,徐永進看妻子為家庭終年奔波勞累,多次提出離婚,被拒絕后便用絕食、輕生逼迫。無奈之下,項家明女兒同他協議離婚,并同他約定,在他有生之年,不能拒絕項家明一家的照顧。就這樣,已經解除法律關系的一家人因為親情和善良,仍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由于承擔著家庭的生活費和徐永進昂貴的醫療費、護理費等大筆開支,項家明女兒只好外出打工。照顧徐永進的重任就落在了原岳父岳母身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項家明重復著為病人洗臉擦身、換尿不濕、倒大小便等工作,用溫暖和愛心激發了徐永進重新活下去的勇氣。
楊大紅,男,1962年8月出生,永安鎮劉家山社區居民。楊大紅肢體三級殘疾,2004年經人介紹,楊大紅與離婚婦女雷潤芳相識,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相處,兩人于2005年結婚。雷潤芳帶著19歲的兒子和前夫母親,同楊大紅生活居住在一起。在共同走過的14年時間里,雷潤芳和楊大紅夫妻關系很好。雷潤芳前夫的母親原本有4個子女,前夫為其大兒。“與前夫離婚后,本來想把婆婆送到她兒女家,但婆婆沒有同意,非要和我生活在一起。” 雷潤芳說。楊大紅把雷潤芳的婆婆當作自己的父母孝敬,稱呼老人為“媽”;楊大紅沒有子女,把雷潤芳19歲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孩子。2008年雷潤芳的兒子結婚時,男女雙方商量在舉行婚禮時邀請雙方父母上臺,孩子主動邀請楊大紅和母親一道上臺,場面十分感人。兒子結婚后不久,兒媳懷上了小孩,楊大紅忙前忙后買營養品,做兒媳喜歡吃的飯菜;孫子出世以后,更是像親孫子一樣照顧,一家人生活得其樂融融。
宗慶芳,女,1975年9月出生,富全鎮大羅村貧困戶。1995年,宗慶芳與余成軍結為夫妻,本該是幸福的開始,可同年患病多年的父親去世。這些年為給父親治病,家庭早已是一貧如洗。在料理好父親喪事的當天,母親隨即改嫁,自此,宗慶芳與母親之間產生了隔閡,不再來往。2005年,宗慶芳患上嚴重干燥綜合癥,就在這時,母親因高血壓、腦溢血導致癱瘓的消息傳來,她內心五味雜陳。雖然怨恨母親在自己最需要她、最離不開她的時候選擇離開,但畢竟母女連心,還是決定帶著愛人和女兒去看望母親。當看到母親無助、內疚的眼神和不能自理的身體,哪里還有印象里母親年輕的容貌,完全就是一位和實際年齡不符合的老太太,蒼老、臃腫、病態。這一刻宗慶芳再也繃不住了,決心好好照顧母親,之后的三年,她周末都帶著女兒和愛人去為母親洗澡、洗頭、洗衣服等,后來丈夫主動提出把岳母接回家照顧。2019年12月,因長期照顧母親體力不支,她免疫力再次下降住進了ICU,花費了9萬余元。為確保母親晚年生活,宗慶芳把母親送進了養老院,每月支付2000多元的費用,一有時間就去養老院看望母親,盡女兒孝道。
編輯:廖凌
責任編輯: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