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萬象更新。思想隨時代共進,伴使命同行。近年來,貢井區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緊扣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這條主線,圍繞“凝聚貢井力量,唱響貢井聲音,講好貢井故事,展示貢井形象”工作主題,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守正創新中書寫著宏大敘事的時代篇章。
近年來,貢井區不斷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新聞輿論傳播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召力、優秀文化影響力和宣傳思想戰線戰斗力,宣傳思想工作好戲連臺、精彩不斷,為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繁榮幸福美麗新貢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高揚思想之旗 夯實精神之基
圍坐八仙桌,泡上蓋碗茶,一場極接地氣的政治課正在“公井講堂”分堂——艾葉老茶館開講。11月12日,自貢知名鹽史專家陸堅正在為茶客們講解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政治課后還有“加料”,陸老給大家帶來了艾葉的鹽業發展歷史和民間小故事,這堂有鹽有味的政治課通俗易懂,知識廣博,頗受茶客們喜愛。如今,歷經百年歷史的艾葉鎮老茶館脫胎換骨,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了當地黨委政府向廣大群眾宣傳大政方針的重要陣地。
在貢井,類似這樣接地氣的宣講活動,遍地開花。2019年12月3日,省委宣講團第一分團成員,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許彥教授走進艾葉鎮六房村,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輔導報告。在該村“小三絕”文化傳習所的院壩里,許教授和老百姓們坐在一起,用最生動的講解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針對農村普法難、農民學法難、存在重“情”缺“法”等問題,橋頭鎮推出“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訓工程,重點對村兩委干部、致富帶頭人、青少年、留守人群四類人進行培養,通過組織定期學法,讓他們搜集村民法律需求、隨時向村民講法、參與調解民間糾紛……長期以來,貢井區宣傳思想戰線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確保方向不偏,真正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落到實處,體現出行穩致遠、守正出新的效果。
以“人”為本健全機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以“學”為先加強理論武裝,筑牢廣大黨員干部思想根基。貢井區著力抓好中心組龍頭示范作用,完善區委中心組和二級中心組考勤制度、自學制度、發言制度、經驗交流制度和通報制度,高質量打造干部理論學習“必修課堂”。通過“請進門+走出去”“掛圖作戰”等多種學習形式,五年共計舉辦各級各類專題學習會近2000場次。整合區委黨校、農民夜校、道德講堂等資源,成立宣講團、宣講小分隊,打造“公井講堂”“流動課堂”,依托農村院壩、場鎮茶館等基層群眾集聚活動區,以百姓的視角和語言,把黨的理念主張傳遞到“田間地頭”。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貢井區還通過全面推進“公井講堂”學習陣地建設、盤活區圖書館館藏資源、用好用活“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積極推進理論宣講多元化傳播,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春風化雨滋潤心田。
奏時代最強音 凝聚強大正能量
“今天直播的有機蔬菜、雞蛋、大米,都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產品,需要的朋友們趕緊訂購啦!” 今年9月,由貢井區委宣傳部、區融媒體中心主辦的 “我的小康之路·美麗鄉村行”網絡直播活動第二站走進龍潭鎮,通過線上直播賣貨,為龍潭鎮特色農產品“代言”,加快促進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為全區脫貧攻堅“插翅添翼”。活動現場,主播小媛正在熱情地向網友推介一個個色澤飽滿鮮艷的農產品。
通過產品介紹、現場試吃、讓利促銷等環節,將龍潭鎮特色農產品向網友們進行展示,直播現場氣氛熱烈,主播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優質的特色農產品,優惠的價格,引得網友熱贊。短短一小時內,網絡直播間吸引了近1.5萬余人圍觀直播。
2019年12月31日,自貢市縣級融媒體中心集中啟動儀式在貢井區舉行,貢井區融媒體中心正式建成投用,標志著貢井區新聞宣傳工作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簡單相加、單兵作戰”邁向“融合發展、多元傳播”的全新階段。
在具體工作實踐中,貢井融媒通過大平臺、大數據和聯合發聲,打通“引導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政務(民生)服務統一入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通過輿情監測、引導和疏導,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以“兩微一端、一網一刊、一報一屏”融媒體傳播矩陣為核心,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三創聯動、抗擊疫情、產業轉型升級等主題宣傳活動,弘揚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取得顯著成效。
得益于區融媒體中心建設,該區在七鎮一街開展“我的小康之路·美麗鄉村行”網絡直播系列活動,加快暢通貢井區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幫助種養殖戶實現增產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真正實現了“手指動一動,幫扶一路通”。
近年來,貢井區統籌推進各項宣傳文化教育活動,把成就宣傳貫穿始終,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昂揚主旋律。緊扣中心大局,強化新聞策劃,突出經濟宣傳,全媒體、多角度聚焦全區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市委決策部署,突出“一主一副三園”戰略重點,著力宣傳建設“產業強區、品質西城”的新作為、新成就,充分展示貢井蓬勃發展新氣象。
講好貢井故事,擴大對外影響力。該區以“上大報大臺、攻頭版頭條”為目標,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借船出海”思路,加強與中省市主流媒體和知名網絡平臺合作。持續開展季度主題外宣工程,組織實施“飛天看貢井”第二季、“龍騰獅躍鬧新春、紅紅火火過大年”“鄉村振興貢井力量”等系列網絡直播和重大外宣活動,不斷提升貢井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明之風促振興 創建為民映初心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2020年11月8日,隨著長土街沿河路社區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貢井區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邁上了新臺階。硬件條件智能現代化,讓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功能更加貼近群眾需求。
開設社區“兒童之家”、建設貢井圖書館長土分館、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像這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以不同的方式融入貢井百姓的生活。
文明之花在城鄉綻放,西城貢井越變越美:街道更整潔了,車輛停放更有序了,公益廣告隨處可見,文明禮讓不期而遇,互幫互助蔚然成風,處處洋溢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現在的五寶鎮就好像從過去一個衣著邋遢的人換上了整潔精神的著裝,改變了模樣。”在五寶場鎮,筆者看到,無論是路面的衛生,還是路旁的停車點位,都干凈有序。自貢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后,居民群眾對如何進一步鞏固好“創文”成果提出意見和建議。居民張澤久說:“現在的五寶場鎮衛生秩序大改變,群眾的文明意識也在不斷提升,這樣的成果要靠每一個人身體力行,長期保持下去。”
一直以來,貢井區以“行”為貴狠抓文明創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強化價值引領,持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開展核心價值觀“一街一園一院落兩廣場一基地”建設,形成以“長征大道街區”“張家花園”“陳家祠堂院落”等為重點的價值觀宣展“聯合體”,建成市級核心價值觀示范點6個,拓展育人途徑。該區創新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攬,開展“5+1”攻堅行動,深化志愿服務,推進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深入挖掘農村優秀干部、致富能手、星級文明戶等“新鄉賢”典型,涌現出全國首屆文明家庭楊進強、2019年感動中國網事人物黃才義、“四川好人”羅文彬、“鹽都鄉賢”李必祥等各級先進人物60余名。2017年和2020年,龍潭鎮中壩村、五寶鎮中華村分別榮獲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文化陣地惠民心 文旅融合放異彩
沒有明星大腕出場,沒有華麗燈光舞臺,大家湊錢買來瓜子、花生和飲料,還把家里的電視機、音響搬到臺上,唱起了露天KTV。沒想到,這一唱,竟引來了數百人圍觀,隔壁村的村民也跑來看熱鬧……這是貢井區長土鎮沙羅村有名的“草根村晚”,一演就是十五年。
“沙羅村晚”創辦人之一謝東春說,“每年必演的‘村晚’,現在已經成為沙羅村的一張名片。通過舉辦晚會,能讓更多人認識沙羅村。”
基層群眾文化的活躍,折射新時代新農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蘊含著基層政府執政理念的民生導向。
近幾年來,貢井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健全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文化惠民設施,建成文化廣場12個,美麗新村文化院壩123個,農家書屋90個。實施“戶戶通、村村響、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項目,實現全區8個鎮(街)90個行政村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公益電影播放點“全覆蓋”,并在全市率先完成美術館展陳升級改造,完成區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建設,區圖書館升級改造建成自貢市圖書館貢井分館,設立區圖書館育才小學分館1處、便民閱讀點5個,建立方便快捷的全民讀書平臺。強化“三館一站”的免費開放和服務管理,復制“貢井記憶”主題陳列展館形成“流動展廳”,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不斷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繁榮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藝精品創作。該區原創舞蹈《愛在平橋瀑布》參加自貢市第十六屆舞蹈新作比賽取得第一名;原創音樂小品《張三娘看飛機》參加自貢市第十七屆文化藝術節優秀節目展演;組隊參加自貢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歌詠會榮獲一等獎和優秀組織獎。五年來,貢井區大力支持各民間藝術團發展,以本土文化為依托,編排法制規矩、文明素養、曲藝等文藝作品,開展巡回演出,傳播凝聚正能量。
堅持大開放促大發展,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今年7月,貢井區與成都時代悲鴻文化傳播交流中心在成都市武侯區舉行“鹽都時代悲鴻文化傳播中心項目”簽約儀式,為該區文旅事業發展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將帶動貢井區第三產業和農旅、文旅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貢井區依托本地航空航天產業資源優勢,打造航空文化旅游區,北京首直“飛躍鹽都”等低空旅游項目相繼投入運營,已累計接待低空旅游體驗游客2000余人次。2019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2億元,同比增長12.22%。(李華 繆靜 攝影 胡正紅)
編輯:王娉婷
責任編輯:馬莉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