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再敲警鐘 報考人數趨穩高校招生不易自2009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5年下降后,2014年報考人數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萬人,達到939萬人,高考報名人數呈現出止跌趨穩的態勢。但生源下降帶來的高校生存危機并未因此得到緩解,高校招生難已成常態化。
中國教育在線2日發布的《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再次敲響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警鐘。
招生難成為常態
幾條向下的曲線鮮明呈現了高校招生的新趨勢:全國各地高校招生計劃已多年未完成,形勢不容樂觀。
高考生源大省廣東,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參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檔;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錄取結束時,共有1.5萬多個招生計劃數沒有完成。在被譽為中國上大學最難省份的河南,高招計劃已連續3年未完成。
北京一直被視為“高等教育聚集地”,按理說在高招中具有相當優勢。然而,北京高招計劃從2008年的7.67萬人,調整到了2014年的5.22萬人,減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從2010至2013年連續4年未完成招生計劃,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計劃。“中國高校正在遭遇深度的生源危機。”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同質化現象嚴重
“生源危機,表面是就業問題,實際也是質量危機、特色危機,高校在定位上出現了問題。”陳志文指出,大多數高校發展一味追求大而全,專業設置存在嚴重的趨同化現象,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上大學吸引力減弱。
據了解,國際教育界的一個共識是,大學招生難的本質,是質量問題,是特色問題,是就業難的問題。
在陳志文看來,許多高校的專業設置需要引導,甚至“亮紅燈”。根據“教育部關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所提供的數據,全國高校2014年新增1681個本科專業。新增開設10個以上專業的高校超過了30所,其中,物聯網工程有54所高校,翻譯有44所高校,工程造價、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這10個專業占了整個新增專業的22.42%。
警惕高等教育加速普及化
陳志文說,報考人數與招生規模的“剪刀差”背后還有更值得警惕的問題,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加速向普及化發展。
據統計,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從2008年的23.3%上升到2013年的34.5%。
“按照這個加速度計算,我國預計3到5年內就會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我們的高等教育將迎來更多的問題,比如上完大學找不到工作怎么辦?”陳志文說。
據了解,世界各國在重視、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在規避一些“發展中的新問題”。許多國家都通過專業設置引導、就業結構型調整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新華社記者 吳晶
(據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
編輯:黃妍
0